USB-C 来了:试用 RODE 首款声卡

/ 阅读:14388
作者: 飞飞

两年前小编写完《USB-C 对音乐行业的影响》就尝鲜入手了配备 USB-C 的新款 Macbook Pro,结果过了整整两年,USB-C 音频设备才陆陆续续上市... 装 13 的代价是背包里常备一堆转接头,有 USB-C 转 USB 2、转 SD 卡、转雷电 2、转 Lightning ...

现在小编终于拿到了第一块 USB-C 声卡的评测样品,感动得屁滚尿流...

但这个声卡有点诡异..

RØDE  AI-1

是的,话筒巨头 RODE

90 年代凭入门话筒“复活”以来,RODE 一直折腾不息:进入高端市场(Adele 御用 Rode Classic II 话筒)、十年前成功跨界到视频话筒,前几年开始做无线系统 RODELink、还收购了 Soundfield 做 360° 环绕声话筒... 这次他们的胆子更大了。

现在品牌做跨界并不难,中国的工厂能提供 ODM (代设计) 到 OEM (代生产) 的一条龙服务,欧美厂商只需贴牌,其实很多专业声卡都是中国设计和制造的,但 RODE 的做法很反常:

Made in Australia

两千元以内的专业声卡早就看不到国外生产的了,RODE 属于“逆势而为”,在澳洲自建生产线的投入不小,看来是下了很大决心。

RODE 能威胁传统专业声卡巨头吗?高成本的澳洲工厂怎么跟中国工厂竞争?USB-C 相比 USB 2.0 有质的飞跃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先看 AI-1 的官方视频: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



我们再看看参数...


看到官方参数,还以为标错了(以为 RODE 是新手…)

AI-1 用的平衡音箱输出,输出电平理应比对手们的非平衡输出(这个价位通常是 +6dBu)要高 6dB…但官方参数是 -6dBu,我们评测了十几年声卡还没有见过负数…

耳机参数则相反, 更诡异

推力有 390mW@300Ω

运算后是 +22.8dBu…这是什么概念?万元级声卡通常搭配 +24dBu 的音箱输出和 +20dBu 的耳机输出(还要外置供电),AI-1 用 USB 供电就能出 +22dBu… 直推 300Ω 大阻抗耳机没问题...

测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将 AI-1 的音量开到头播放 -3dB 的测试信号, 音箱输出在 +20dBu 输入的 Apogee Duet 里仅录得 -24dB 左右的电平。但如果用耳机输出,在 Duet 里就爆表了。


由于音箱输出电平太小,无法达到 RMAA 测试的要求,只能用耳机输出用“一拖二”线材来测试(搭配 Duet 输入),其实这个价位通常不方便提供实测数据...主要是很难看,例如 UR22 实测仅 90dB 动态出头...

不过 AI-1 实测居然还可以… 耳机输出可以 PK 三四千的中端声卡。108dB 的动态也高于 Macbook 和 iPhone/iPad 的 100dB。


谈谈大家担心的问题..

音箱输出太小咋办?

专业声卡的主流设计一直是:耳机输出电平小于音箱输出。但现在市场有很多新变化,一是移动制作的兴起,而移动时主要用耳机来混音;另一个变化是,现在有源音箱的推力惊人,我自己用 Duet 来听歌通常音量旋钮开一点(大概 -40dB)就够了...

用 AI-1 终于能把音量旋钮开过一半…


各国足球的战术正在逐步趋同,现在无论汽车和手机行业,还是音乐行业的音箱和声卡,设计也在趋同,各大巨头相互“学习”,产品只有价位的区别,没有品牌差异。

但 RODE 带来了足够大的差异性

话筒厂商能用新的角度看待声卡

专业声卡有很多方面需要考量,但入门级声卡也就这么点成本,均摊到每一点的话很容易都做不好,不如针对特定的需求做到极致。除了耳机推力,AI-1 的其他方面也让人印象深刻,更迷你的身材、更简洁高雅、更划算的套装、更便捷的 USB-C…

讲到 USB-C,经过电脑行业两年的发展,相关的声卡终于陆续上市,它们还有一些小问题,就像电动车和互联网,但都是不可逆的趋势,接下来我们评测的专业声卡 Clarett USB 和 UA Arrow 都是 USB-C。

未来已来,只是仍未普及

RODE 在澳洲建的声卡生产线应该不会只做一款产品,我想澳洲人还会推出 AI-2 和 AI-4,不知到时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苹果原厂 USB-C 转 Lightning 数据线目前不支持任何 USB-C 声卡(AI-1 和 Clarett USB 都试过),只能使用传统 USB-A 线加 CameraKit 才能识别,我想这个问题会在 iOS 12 或 iPhone 改用 USB-C 接口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