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毛病,小试 “数字无线话筒” RODELink

/ 阅读:9722
作者: 飞飞

视频内容越来越重要,叉烧网也计划着上访谈和脱口秀,除了内容本身和画质的问题——作为【音乐录音】圈子的老网站,我们发现【影视录音】是一个陌生而庞大的领域...

公司的摄影机有索尼 VG10 和奥巴 E-M5,VG10 的自带话筒还行,只是全指向的环境噪音较大;E-M5 不带话筒,买了只便宜的“销量王” VideoMic 搭配,结果离预期还有不少距离... 重新思考了一下需求,觉得我们的内容更适合用两套靠近音源、低灵敏度的方案(减少环境噪音),于是范围缩小到领夹和动圈话筒,选择依然众多,可以进一步提需求:

我是“无线癌”患者

无论什么设备,我都是朋友中率先用无线方案的,从十几年前的无线键鼠、到后来的无线音箱和 AirPods,万一去人多的展会和音乐节做采访(中国人少的地方不多了)... 无线也安全得多。

我对【无线音频】的记忆包括以前给音乐节做扩声、和少数 KTV 提供的无线话筒,也即模拟无线(Analog Wireless),不过上欧美电商一看,发现各厂商正在推出一个“新物种”:

2.4GHz 数字无线

这不是蓝牙/WIFI 波段吗?

很好奇,再缩小一下范围——我们希望有冷靴接口,直接上摄影机,这样范围缩小到四个:森海 AVX、铁三角 System 10、Rode RODELink、Samson Go Mic Mobile,咱录音圈不熟的 BOYA 和 Azden 就算了... 再考虑到价格(森海太贵)、美观(铁三角有天线)和音质(Go Mic Mobile 主要针对手机),最后团队决定上:

Rode RODELink

http://rode.com/rodelink

现在团队已经用一个月,我和摄影师两个强迫症好像...挑不出什么明显问题,本文边学边用,分享一下使用心得,先看看官方视频: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或鼠标右键选择“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所有无线话筒巨头都已涉足 2.4GHz 技术,由于国别地区和目标人群的不同,各家推广的侧重点也不同,RODELink 官方页首先介绍的是百米传输和稳定性(更针对影视市场)、Samson 首先突出的操作简单(针对移动设备)、铁三角和 Line6 是阐述 UHF 波段资源耗尽和欧美政府管制(针对现场演出)、而森海塞尔和 Shure 这两家巨头强调的是:

更真实的声音

传统模拟无线传输有固定的底噪(-60dB),因此通常会用到“Compander/压缩扩展器”,将信号压缩传输,再扩展回原来的动态,这会引入一种特殊音染。而数字无线通常在发射器就做 24-bit 的 AD 转换(Rodelink 的动态 112dB,几乎是同价位专业声卡的水准),之后传输无损、频响平直,从我们这几次录的现场人声听起来——

和用专业声卡录音差不多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声(和电吉他)毕竟属于“窄频”声部,影视同期声也不需要丰富的环境细节(主要靠 ADR),其实高端 UHF 话筒的音质也不错,

数字无线只是用更低的价格

做到高端 UHF 同样的音质

由于以后经常要用,我们更在意怎么把 RODELlink 用好,TX-Belt 发射器的增益有 0/+10/+20dB 三档、RX-CAM 接收器的音量有 0/-10/-20dB 三档,用哪一档好呢?我们测试一下:


几周使用下来,RODELlink 给我的主要感受还是——

没毛病,用着挺省心

之前用无线系统总有些别扭,做扩声时感觉 UHF 声音有点假,而且操作复杂;买过的一些入门级影视话筒也很不满音质... 现在入门级 UHF 小蜜蜂的价位是 $299 美刀,RODELink Filmmaker 套装只贵了 $100 刀,也算是入门级,在这个价位上,我们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过硬要挑毛病的话...

一是我们有打算用手机做直播,而 iPhone 7 取消了小三芯输入,虽然有转接头,不过这样相当于多做一次 A/D 转换,而且我们实测 iPhone 7 转接线的动态只有 98dB,对音质影响较大... 要是 RX-CAM 带数字音频输出就好了(我猜 Rode 会再推出一个“RXD-CAM”的接收器...)

另外我们虽然暂时没遇到 WIFI 的干扰,不过还是担心极端情况(改天去国贸 SOHO 试试),Rode 也许日后会推出16通道的高端无线系统,目前 RODELink 的产品线还不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