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技的现在与未来——2019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纪实

/ 阅读:3407
作者: 超人硕硕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并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型国际现代音乐专业活动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听众。

应主办方中央音乐学院与本次音乐节音响赞助 Dynaudio 公司邀请,小编有幸参与 2019 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聆听国内外音频科技领域专家们的精彩讲座。

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讲座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举行


”监听音箱用于扩声系统中这样的设置并不常见“,丹拿的同事对我们讲,”但央音一直有拿监听音箱扩声的传统,中央音乐学院对丹拿产品比较认可,许多教室现在还在使用老款丹拿 BM 系列与 Air 系列监听音箱做为教具。”

本次音乐节音响系统采用多只 Dynaudio 全新 Core 系列监听音箱用于大会学术讲座与作品展示扩声,声压级与清晰度是衡量扩声质量的重要指标,小编看来 Core 的素质足以胜任本次活动。

丹拿全新 Core 系列监听音箱于年初 NAMM 展会正式发布。(叉烧网报道:《NAMM 2019: 画风突变丹拿发布 Core 系列中场监听》)Core 被认为是代替经典 Air 系列的全新中场监听系列。

主扩是 Core 系列最大型号

Core 59

D 类三分频功率达到惊人

150W+500W+500W

主扩采用 Dynaudio Core59 监听音箱


进行电子音乐展示一些标志性音色频率较低(例如 Sub Bass),为了提高试听效果,在左右两侧还增加了两只丹拿 18S 低频音箱。今年叉烧网也对 18S 低音炮进行评测(评测文章:《丹拿的“黑科技”—18S 低音炮评测》),背靠背双单元低音小巧的体积优势,也避免了诸多声学问题。

讲座现场的 Dynaudio 18S 低音炮


考虑到后排观众的听音效果,丹拿还在音乐厅中央与后部添加了补声音箱,中场补声左右各一只 Core 59,后场则是两只 Core 系列最小型号——Core 7。这样一套完整扩声系统搭建完成,丹拿高质量音响回放素质,依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良好的声学环境,助力讲座拥有专业声音条件。

中场补声:Core 59
后场补声:Core 7


第三日讲座主题为“音乐科技”

你了解“音乐科技”这门学科吗?

难道是传说中的科学混音...科学编曲...

说道音乐创作,身处数字时代的各位艺术家们如今能以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创造美妙旋律:从前期编曲采用 MIDI 和弦检测,采样音源技术,中期录制阶段数控模拟技术的应用,再到后期智能混音/母带插件,AutoTune 自动纠调...

生活中,多少孤独灵魂感激音乐播放器为他连身定制的”每日推荐歌曲“,多少平民歌手通过 K 歌平台的”歌声美化“变为网红歌星,又有多少次使用”听歌识曲“没有让熟悉的旋律溜走...

这些看似平常甚至习惯成自然的功能,恰恰是”音乐科技“在音乐创作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如今,中国音乐市场不断壮大,音乐生产方式也随着音乐科技的发展而改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朱伟教授带来的讲座——《音乐科技的未来之路》,朱伟教授为大家普及了“音乐科技”的学科定义:

音乐科技是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包含艺术与科技两大领域的内容。在国外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大陆发展较晚。音乐科技包含音乐声学、计算音乐学、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计算机辅助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的量化分析、录音混音、声音设计、音频信号处理、音乐人工智能、音频数字水印、音乐治疗、音乐机器人、音乐心理学、音视频结合等众多研究及应用领域。

与音乐人更相关的是“音乐科技”中有关录音混音、声音设计的研究部分。在数字时代,音乐从创作到制作再到发行,质量与效率相较模拟时代有着明显的提高。这种改变不光体现在音频工作站,插件等软件方面,为拥有更佳的工作状态,许多音频硬件也在不断向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我们拿服务全球音乐人 40 年的 Dynaudio 公司举例,从模拟时代跨越到数字时代,”音乐科技“不断运用其产品之中,让老品牌自身始终拥有新鲜血液。自从 2002 年发布 Air 系列以来,丹拿一直走在数字监听系统世界前沿,在数字连接、算法处理等方面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监听设备。

全新发布的 Core 系列监听音箱在 Air 系列基础上采用了全新的数字信号处理(DSP)、AES3 数字转换技术。数字信号输入也让音箱与其他数字设备拥有更好的兼容性。

Dynaudio 全新 Core 系列监听音箱


模拟输入至 Core 监听音箱,所有音频都可在 192kHz 采样精度下进行分频或调整,从而让 Core 尽可能精确的还音,丹拿音箱从早期使用体积大、功耗高、噪音高的 A 类功放,逐渐转变为更主流的 D 类功放。如今 LYD、Core 系列通过数字运算放大可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更低的功耗,元器件极低的发热也很好的控制了自身信噪比。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 Core 系列在背面板增加了同轴时钟输入接口,现在可以将音箱与工作室主时钟相连,音箱运算处理精度与工作室其他设备同步,此设计体现出丹拿对产品设计力求完美的态度和对”音乐科技“的巧妙运用。

Core 系列背面版示意图,其中⑬为同轴时钟输入接口


”音乐科技“的发展不仅服务于单一音频产品,更要让拥有不同功能性的产品达到”和谐共处“。

来自台湾交大的黄志方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应用。黄教授表示如今通过 AI 技术每个人都能实现心中的”作曲梦“!而组成 AI 音乐的基础元素有:Pitch(音高)、Rhythm(节奏)、Tempo(速度)、Dynamic(动态)、Articulation(表达)。

其中最难通过 AI 技术实现的是表达(如曲式),黄教授举了恰当的例子:在 AI 机器人 Alpha GO 的”大脑“中只有输、赢两个结果,而对于音乐来讲每个人的感知都是不同的,它并没有特定的结果,这对于音乐 AI 系统建设是较难攻克的难题。

台湾交大的黄志方教授讲解 AI 音乐应用


最后进行演讲的是来自美国的 AI 音乐专家斯科特·迪尔教授,他为大家展示了由他本人设计的 AI 音乐插件 Avatars Project,插件原理是首先通过 AI 记忆已载入音乐的音阶、节奏、曲式,随后进行学习并生成与载入音乐相同曲风、调式的歌曲。

斯科特先生用颤音琴的为大家演示了 Avatars Project 在 Ableton Live 中实时处理能力,AI 插件学习斯科特先生无调性的即兴演奏,并在每个乐句结束后产生风格相同的乐句。通过丹拿 Core 系列高质量的还音,现场听众欣赏到了一场动听、新奇并附有科技感的音乐会。

斯科特先生配合音乐 AI 技术演奏颤音琴


遗憾的是中国在音乐科技学科起步较晚,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高等院校与科技公司具有专业的研究团队,朱伟教授也在讲座中指出,如今中国音乐科技学科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其中技术类原因有数字音乐版权、技术人员音乐素养不佳等问题;非技术原因有国内艺术届与科学界割裂严重、起步晚,社会知名度小等问题...

我们希望有更多如同 Dynaudio 一样走在”音乐科技“前沿的音频公司能够加强与音乐人的沟通,不断提高”音乐科技“科研与应用水平,最终造福于全球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