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情结,拉脱维亚 JZ J1
对于参与了 JZ 几乎所有型号评测的我,该说的都说了。幸好高速发展的 JZ 新闻不断。评测前刚刚大手笔收回爱沙尼亚 Violet Design 的标志产品——超顶级 Flemingo 系列(业内唯一“耳型咪芯”,3万一支)。JZ 强硬到说:“话筒的设计师觉得应该将自己的话筒接回拉脱维亚了”,着实的霸气。
同时,精力充沛的 JZ 还向下延伸做了 V11 的缩水版 J1(我最近简直是缩水版天皇,刚评测了 ADAM AX7 的缩水版 F7,还有5万价位的天价缩水版 Brauner VM1 Cardioid 话筒…)。就跟苹果公司开始逐渐将重心放在民用市场一样,电脑音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录音棚都紧巴巴,个人工作室都雨后春笋。
尽管是入门级,J1 坚持手工制造、依然使用 JZ 独家的 Golden Drop “金滴”震膜,之前评测过采用此振膜的 Vintage 系列是惊艳级别的,而 J1 采用了全新的 21mm 咪芯(他大哥 V11 是 27mm),它具体的表现,我们下文揭晓。


评测话筒很多年...通常会遇到几种包装类型:
·下本儿没效果的。国产话筒居多,使用廉价的航空箱,从说明书到印刷到 LOGO 都缺乏美感,一股暴发户情结扑面而来;
·下本儿有效果的。国外高端话筒通常都能做到,通常是木盒或金属盒,例如 JZ 自家的 Vintage 和黑洞系列,做工严谨,价格不菲,让人内牛满面的是羊毛都出在羊身上;
·不下本儿有效果。这是鸡贼的最高境界,比如 J1 这个包装…
虽然是最普通的硬纸壳制品,但怎么就看着那么小清新,那么高冷范儿,可见一个好美工有多么重要…(路子有点像小米,很多人问为什么用工程塑料,而不使用金属,其实特简单——贵,屌丝要的就是实用)。黑白噪点打字的感觉,是不是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连说明书都省了,参数打开就是,剩下的绝不多费一页纸。





内部也是一目了然,三个标识告诉你 JZ 的骄傲:Made in Latvia,Hand crafted & tested。绝对的拉脱维亚手工货,并且质保五年。里边名片范儿的用户卡让我想起淘宝风…内附防震架一个!注意这不仅仅是一个“话筒架适配器”,真的是个防震架…(技术篇有详解)




话筒用了非常大的标题字在话筒身上写了 MADE IN LATVIA,那份骄傲跃然纸上啊。因为他明确的知道一个进口货,一个手工进口货,一个满身荣誉的功勋设计师的创业产品只卖这么低的价格绝对是值得昂首挺胸的。
话筒正面非常简洁的使用了一个 J 字作为 LOGO,原来 JZ 的 LOGO 是花体的 JZ,其实我更喜欢现在的这个 J,更加简洁,跟 JZ 老艺术家总是光怪陆离的想法更靠,更新锐,而传统的花体总带有一丝陈旧感。



这个价位的话筒其实没啥技能可言,前边说到了低价位依然使用了JZ自豪的 Golden Drop Capsule(GDC)“金滴”拾音震膜技术算一个。没有可变指向是一件好事,因为双振膜的造价远高于单振膜,任何价位能买到双振膜系统的可变指向话筒原则上都不可能优于同价位的单一指向话筒。


J1 参数如下,134dB 的可承受声压已能搞定大部分的乐器,衰减开关也就不那么重要。

可以提到的是他的防震架设计,外观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个卡子,但是真的是软接触有很厚的胶垫。图中可以看出厚度,为了防止话筒接收到话筒架传来的物理噪音,这东西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虽然不可能比我们常见的防震架方式好。不过物美价廉,这东西框架的成本和结实程度都非常高。
其实即便是悬浮式的防震架,歌手脚打拍子也不好使,减低这类物理噪音最好使的方式还是在话筒下铺地毯,歌手也站在上边,会减少很多歌手小动作造成的噪声。


拆解篇 by 飞飞:三千以内的话筒,拆完外壳通常各种小元件就直收眼底,因此这里是让我们很意外的一个地方:还有一层铝壳,全封闭电路板,这对于磁屏蔽与防潮湿非常有效(最近家里湿度计显示90%的湿度,还36度,我在想湿度计坏了还是北京坏了...)。
而且这个内壳不是用螺丝固定的,完全不能进一步拆解,因此这里也无法让大家看到 JZ 的设计实力(故意的,因为螺丝完全可以闭合这个内壳,就不用螺丝)。虽然做工非常细致,但自行维修有点儿难度。不过根据 JZ 在国内一年多来的销售情况看,返修率是零,希望 J1 能够继承这个不可思议的成绩。

官方的简介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1ODgzMzgw.html

这次的音频素材不多,主要是棚里活不多的缘故…虽然我已经拖了很长时间...(虽然我非常不想承认,但是国家一提倡节俭,棚里顿时清净了很多...)。
吉他部分是刘麟大师的手笔。个人认为这个价位的话筒能录出这样中规中矩的声音已经相当不错,尤其是中频密度。
人声部分,我在同一位置放置了伟大的臭大街但是万金油话筒 U87 与 J1 作对比,同期录音,SoundCloud 上提供了下载,大家可以下载之后用频谱表仔细分析。
大家尽量独立判断,我说一下我的判断。相对于同价位的话筒来说,J1 的中频密度非常上乘,完全摒弃了同类话筒的只有亮和更亮之分的审美倾向,走了非主流的厚重范儿。但是稍微有些过,尤其是在人声唱段会感觉低频有明显的抬升,有些假厚重,但是说实话这是比较好处理的情况了,终究控制低频比控制满天乱飞的高频简单的多,也不容易损失人声。
从官方的频响曲线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确实是带有这样的设计初衷。

这类频响图其实只能看个大概其,一般话筒在 50Hz 已经开始滚降,而不会出现这个图中甚至还有所提升的情况,而3k左右的提升会让人声显得更加的凌厉而不是更多的厂商选择的提升超高频,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因为低频的提升,我完全没有关注到 3kHz 左右的这个突起。换句话说这个设计更像是有意为之。


在入门的价位上,无论你能买到什么音色的话筒,它们有一点是一样的:Made in China,广东或江浙的工厂用自动流水线每天成千上万地量产着入门话筒,欧美企业在入门价位完全没有优势,只有玩玩高端的设备与奢侈品。
因此 J1 可能是你在入门价位上,能买到的唯一进口的、手工生产并手工检测的、由圈内传奇设计师设计的、充满艺术气质的、音质上乘的话筒。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在入门价位上依然坚持手工生产,这是一种态度。
说些不该说的,我觉得 J1 会挤压曾经的 JZ 最低端 V11 的生存空间,性价比 J1 无疑高于 V11,而如果我希望有一只工业级的话筒,我会咬咬牙选择 V67 或者 V47 或者 V12 这个级别,因为这三者的性价比是直接挑战两万元级别话筒的,超高性价比无可阻挡。
另外,对 JZ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叉烧最近的《JZ 工厂之旅》,看看一只手工话筒是怎么从头到尾制造出来的。
外观 ★★★★★
技能 ★★★★☆
手感 ★★★★☆
选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