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M记:M-Track 系列
四个月没有写声卡评测(厂家最近都在出音箱...),习惯性看看甜水榜单,发现有些陌生。以前每次看,前五位基本是 Fast Track、MobilePre II、Fast Track Pro、Fast Track C400...基本是 M-Audio 的天下...在 Avid 扣下“Fast Track”甩掉 M-Audio 之后,情况应该并不如 Avid 想象中乐观...
由于相对高端的定位,Avid 全新的“入门级” Fast Track Solo(179美刀)至今仍在甜水的第三页,倒是 M-Audio 最新推出的“M-Track”系列更加了解屌丝,两个型号,低端的99美刀(街价),中端的149美刀,高端的2U四话放只需249美刀,这个价格你还买不到 Fast Track Duo(299美刀)。
M-Track 系列两个入门型号现在已经上升到了第二页,估计很快便能进入第一页。我们下面看看它们的表现(四话放QUAD仍未发布驱动,稍后补充)。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至 1280 x 960)
外观篇 ▆▆▆▆▆:M-Track 与 M-Track Plus 的外观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是之前 inMusic 旗下 Alesis 声卡的改款,经过内部资源的整合之后,Alesis 今年的新产品以电鼓、键盘和扩声类产品为主,个人录音市场交给更有号召力的 M-Audio 是很聪明的选择。
虽然包装盒体积差距很大,裸机体积却差不多(但重量相差一倍),明显 M-Track Plus 的保护更加到位;M-Track 附赠的 ignite 和 Live Lite,M-Track Plus 附赠 Pro Tools Express 以及价值49美刀的 iLok2。
技能篇(硬件) ▆▆▆▆▆:在 99 刀的价位上,通常声卡都是2入2出,这“2出”通常是莲花非平衡接口,而2入通常限定1路是XLR(卡农)话筒输入,2路是吉他输入(DI 或者 Hi-Z)。想同时输入两路话筒或者两路吉他有些困难。
虽然149美刀价位已经有部分声卡实现了“平衡输出”,但99美刀价位貌似依然很少,平衡口使用三芯传输单声道,拥有更低的噪音,之前是为了扩声场合(远距离模拟传输)而采用的技术,近年成了入门录音市场的一大卖点(具体原理请见《叉烧选购指南:线材篇》)。
“一拖二”线材便利店 >>购买地址<<
列了个表。对比上一代的 Fast Track,同价位的情况下,提升是明显的。但比起 M-Track Plus 相对 MobilePre II 的微弱优势,99美刀价位的 M-Track 相对 Fast Track(USB)是压倒性优势。
Brand | Avid/M-Audio |
M-Audio |
M-Audio | Avid/M-Audio |
Product | Fast Track | M-Track | M-Track Plus | MobilePre II |
Product | ![]() |
![]() |
![]() |
![]() |
Year | 2009 | 2013 | 2013 | 2011 |
外壳质地 | 塑料 | 塑料 | 金属 | 塑料 |
采样率 | 16bit/48kHz | 24bit/48kHz | 24bit/48kHz | 24bit/48kHz |
软件接口 | 2入2出 | 2入2出 | 2入2出 | 2入2出 |
平衡输出 | 非平衡 | 平衡 | 平衡 | 平衡 |
I/O混合比 | 无 | 有 | 有 | 无 |
动态范围 | 未公布 | 97dB | 97dB | 101dB |
输入接口 | 1路 Mic in 0路Line in 1路Guitar in |
2路 Mic in 2路 Line in 2路 Guitar in |
2路 Mic in 2路 Line in 2路 Guitar in |
2路 Mic in |
音量旋钮 | 耳机/音箱一体 |
独立耳机旋钮 |
独立耳机旋钮 独立音箱旋钮 |
独立耳机旋钮 独立音箱旋钮 |
数字接口 |
无 |
无 |
SPDIF输入/输出 |
无 |
MIDI 接口 | 无 | 有 | 有 | 无 |
Mono监听 | 无 | 有 | 有 | 无 |
附赠软件 | Pro Tools SE | Live Lite/ignite | Pro Tools Express | Pro Tools SE |
街价/卖价 | 99 USD | 99 USD | 149 USD | 149 USD |
技能篇(软件) ▆▆▆▆▆:在 MAC 中,M-Track 不需要驱动,Windows 需要下载驱动(支持 64-bit 以及 Windows 8),两种情况下,都没有所谓的“控制面板”(Windows 只可以调采样率),一方面你失去一些“可玩性”,另一方面,由于声卡的声音信号无需过一次控制软件跳线,性能能够得到极大的保证。
下面两个截图,左图是用 2013 Macbook Air + M-Track 跑 Pro Tools 10 演示曲(44.1kHz),延迟值是 64 个 Buffer,完美跑动;右图比较狠,是 32 个 Buffer(0.75ms延迟),如过经常看我们的评测,你会知道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虽然 CPU 占用大幅上升,但是没有爆音就跑下来了——这是连 Fast Track Solo 也做不到的。
十几年前我们花三千块钱上MAYA才让电脑跑到512个Buffer,六年前我们用万元级的 Lynx2 首次跑入了32个Buffer,现在99美刀的入门卡就能解决,感慨万分...
技能篇(拆解) ▆▆▆▆▆:M-Track Plus 的电路可能比 M-Track 好些,由于螺丝有点多,我们只偷懒拆了 M-Track...
音质篇 ▆▆▆▆▆:虽然 M-Track 的 DAC 和 ADC 都拥有105dB的动态范围,但是 M-Audio 官方给 M-Track 系列标了97dB的信噪比,非常老实(有些厂商是DAC有多少就给你标多少)。这是可以预料的,因为 M-Track 的价位并没有足够的成本将 DAC 和 ADC 发挥到极致。
RMAA 测试之下(平衡线材),这个分数...其实是不错的!之前评测的一些入门卡大家会发现没有 RMAA 跑分,要么是由于接口不够齐全(没有线性输出或输入),要么是分数惨不忍睹...
提一下信号放大,无论什么ADC与DAC,信号都要经过运放你才能听到,淘宝上4580的单价是1块钱,33079是6块钱,M-Audio 这些成本并不是白花的。在普通入门卡上开大输入/耳机/音箱的音量,有时你会觉得声音发“炸”,但 M-Track 这点表现尤其出色。
这个分数已高于千元级的 Steinberg UR22(评测)~
== M-Track 系列总结 ==
你不能期望宝马1系的价格能跟捷达较劲,就像你不能期待“行业领袖”Avid 推出 99 美刀价位的入门声卡,179美刀的泰国产 Fast Track Solo 象征着入门级的最高水准,而 99 美刀的 M-Track 依然保留了 M-Audio 20 年前的美好愿景:人人都来玩音乐。
M-Track 系列目前有三个型号,除了 M-Track Quad 的驱动没有推出,M-Track 与 M-Track Plus 都是入门级的标杆性产品,相对当年的 Fast Track,M-Audio 已经交了一份很好的答案。
在 149 美刀价位上,M-Track Plus 只是稍微领先对手;但 99 美刀的 M-Track 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价位你几乎拥有了2路完整的输入,可以同时输入两路吉他或两路人声、可以用平衡TRS输出以超长距离连接音箱、可以以惊人的64甚至32个Buffer跑大工程,这在以前连千元声卡都做不到。
是的,屌丝们,M-Audio 又回来了!
厂商 | Avid/M-Audio | M-Audio | M-Audio | Avid/M-Audio |
型号 | Fast Track (2009) | M-Track | M-Track Plus | MobilePre II |
外观篇 |
▆▆▆▆▆ |
▆▆▆▆▆ | ▆▆▆▆▆ | ▆▆▆▆▆ |
技能篇 | ▆▆▆▆▆ | ▆▆▆▆▆ | ▆▆▆▆▆ | ▆▆▆▆▆ |
音质篇 |
▆▆▆▆▆ |
▆▆▆▆▆ |
▆▆▆▆▆ |
▆▆▆▆▆ |
性价比 | ▆▆▆▆▆ | ▆▆▆▆▆ |
▆▆▆▆▆ |
▆▆▆▆▆ |
平均分 | 3.50 | 4.25 | 4.25 | 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