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刻,最便宜HD系统上市!
我敢肯定很多人都会在作品中用到Apple Loops。它能将音调和曲速正确的Loop与你所需要的感觉进行快速地匹配。
尽管Apple的原始资源库,Jam Packs以及第三方的Apple Loop合集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学会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Apple Loop依旧是非常有用的,那么我想你应该好好地学习利用Apple Loops实用工具了。接下来,我会向你们展示创造Apple Loop的方法。
Apple Loops Utility(实用工具)
令人惊奇的是,Apple Loops Utility竟然隐藏在应用程序中的Utilities(实用工具)文件夹下。表面上看来,它好像只是一个平常的应用程序,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所以,就算你从来没有用过,也不必担心。
打开这个应用程序,会有一个浏览窗口,提示你打开音频文件。就像你在下面的图片里看到的,我随意选择了硬盘上的一个Wav格式的Loop文件。你可以使用你感兴趣的Loop,或者是你的录音文件所转换成的Loop文件。
打开Loop之后,可以看到它出现在了这个工具右边资源库内,你用它来开始创建第一个属于你的Apple Loop。
调整内容
Apple Loop包含了很多数据信息,不仅有时间与音调。Apple Loop中有很多可以保存的可变数据。下面我进行的调整会给你一些相关的提示。
我先从创作的部分开始填充信息。我告诉这个工具,我的Apple Loop是一个“可循环”的片段,并且它的拍号是4/4。接着,我还会在评论中做一些小的注释。
我还在搜索标签的地方填入了一些信息,我将它归类到Drums的Electric Beats下。这能够帮你在之后更好地对这个Loop进行搜索。基本上,这一步里你填入的信息越多,将来你寻找这个Loop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如果你的资源库很大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更用心地去完成这一步了。
我花了一些时间来选择窗口右侧的描述词(Descriptor)。它们能帮助你按照具体的种类,情绪,流派,类型来区分Loop。
编辑瞬变(Transients)
创建Apple Loop并不只是要做选择标签以及数据条目这样的事情。你需要确保你的Loop在任何的曲速之下播放都是合拍的。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你就需要对瞬变进行调整。
点击瞬态(Transients),呈现在你面前的应当是一个紧密的并且已经有了许多标记的样本编辑器。当然,对于这些标记你可以进行人为的删除,移动或者点击采样器上方时间轴来创建。在每个标记之间都是你的Apple Loop的切片。而你Loop的播放就取决与这些标记的放置。
与其它的切片编辑器不一样的是,在Apple Loop里,就算每个标记都以相同的距离放置时,表现也很不错。不过你也应当注意,确保这些标记都处在关键点上,比如底鼓或者军鼓的开始部分。
试着以16分音符的放置距离开始处理,当你播放的时候记得调整敏感度(Sensitivity)。你可以自主地调整标记的数量。完成后,记得保存!
保存用户Loop
在这个例子中,Wav格式的Loop被转换成了Aiff 或Caf格式(Apple Loop的标准格式)。一旦保存了,它就会被自动地保存到与原始样本相同的文件夹下。你可以看到下面的截图,新创建的Loop被保存到了文件夹之中。
现在你就可以把你的Apple Loop拖拽到Apple Loops User文件下(位置在User/Library/Audio/Apple Loops/User Loops/ Single Files),或者你也可以将它储存于你自己的样本资源库下,然后用Logic或者Garage Band加载它们。
第一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你的Loop会自动地被系统扫描到,然后出现在Apple Loop的浏览器之中。下面让我们看看它在Logic Pro里的状况。
在Logic中打开你的Loop
在使用Logic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搜索Loop的名字,直观地在Loop浏览器中选择新增加的Apple Loop。或者你可以通过选择数据标签,缩小范围来找到它。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loop你就可以像拖拽其它音频文件一样将它们拖拽到你的工程之中。它们在任何曲速下播放都没有问题。简单有效…那现在就动手开始创建属于你自己的Apple Loop资源库吧。
(作者:Mo Volans 编译:Lapybeast)
之前报道 Avid 的新接口OMNI I/O时,我提过新一代的HD卡可能会出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这个叫 HD Native 的东西。简单而言,将原有的 HD Core 卡与 Accel 卡切去后面的定点DSP芯片,就是这个全新的 HD Native。我们不妨叫它为“小HD”。
为了剩去大家找资料的麻烦,我简单总结一下:
1、HD Native 价位介于003与HD1系统之间,新的主卡定价3495美金(24000人民币左右);
2、Avid 推出了与OMNI I/O的捆绑套餐,仅为5995美金(42000人民币左右);还有与最新旗舰接口 HD I/O的捆绑套餐,6995美金(50000人民币左右),我们以前上HD1和192 IO至少要70000人民币,现在使用 Pro Tools HD的门槛低了将近一半。
3、从功能上讲,HD Native 一张卡就提供了192轨混音能力(看页底表格),从功能上几乎达到了HD3的水准。
4、当然,没有这么好的事情,音质上来讲,以前的HD是48bit双定点精度计算(插件与母线均是,可以见我的文章《谈Pro Tools的TDM架构与DSP》以及《解开 Pro Tools HD 备用调音台的裤带》),现在是 64-bit 浮点母线与 32-bit 浮点处理,因此声音肯定不同;
5、插件处理应该依靠CPU,因为是RTAS(不支持TDM),但母线又不走CPU的浮点,是 Native 自身的浮点芯片进行路由,因此音质与CPU算出来可能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点,目前的新型号为 HD Native,与“Native”(电脑主算)对应的词应该是“Mobile”(移动方案),因此我猜测 Avid 会在明年推出个“HD Mobile”的扩展卡,可以嵌入 OMNI IO 或者 HD IO中。毕竟在 Intel IDF 上他们已经演示过光用一台 HD IO 跑 Pro Tools HD 了。估计用的是雏形中的 HD Mobile。
深入报导与评测请留意叉烧网后续报道。
下载 HD Native 规格表(英文):
http://akmedia.digidesign.com/support/docs/Native_ds_US_sec_69225.pdf
下载 HD Native 用户指南(英文):
http://avid.custkb.com/avid/app/selfservice/search.jsp?DocId=376775
HD Native 技术规格
Supported Channels/Tracks | |
最大 I/O 通道 |
64 |
最大单声道音轨 @ 48 kHz / 96 kHz / 192 kHz |
192 / 96 / 36 |
最大立体声音轨 @ 48 kHz / 96 kHz / 192 kHz |
96 / 48 / 18 |
同步录音音轨 |
192 |
乐器轨总数 |
128 |
MIDI 轨道总数 |
256 |
辅助轨道总数 |
160 |
VCA 轨道总数 |
128 |
Master 轨道总数 |
64 |
General |
|
主卡 |
1 (PCIe) |
混音方式 |
64-bit floating point |
处理方式 |
32-bit floating point |
ASIO/Core 驱动支持 |
64 |
支持插件 |
RTAS, AudioSuite |
环绕声混音 |
Yes |
自动延迟补偿 |
4k @ 48 kH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