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烧网选购指南:耳机/耳放篇

/ 阅读:4244
作者: 叉烧公开课

叉烧便利店开张一分钟之内,第一个找到我们的客户,问的问题是“有什么耳机好推荐”?我们用了一周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没什么耳机好推荐的”...用耳机来听歌,不科学也不健康,耳放则纯粹是骗钱。比起一个四平八稳、没有错误的标准教程,我们更希望提供一个有争议的文章,跪求对骂以增加叉烧点击率...

其他选购教程,请见便利店《选购指南》主页面:exound.taobao.com/p/guide.htm

1、欣赏音乐,用耳机好还是音箱好?

用音箱,耳机不科学、也不健康。

 

2、耳机“不科学”?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双耳同时听到,例如有人对着你左耳拉小提琴,你的右耳也能听到。但在耳机中,极左的声音可以做到极右无声,不符合我们平时听音的习惯。

在录音棚中,混音师都用音箱进行混音,用音箱来欣赏更接近混音师的初衷。那你会问:为啥混音师都用音箱混音?因为他们知道耳机不科学...另外也不健康...(绕回来了...)

3、耳机怎么“不健康”了?

由于老外非常怕死,我们看到《时代》与CBS等大媒体对耳机口诛笔伐,用词甚至是“Harmful”和“Dangerous”,包括专门搞头戴音响的 Head-Fi(断自己路啊,佩服~),最有害的数入耳式耳塞、过来是耳机、然后是音乐节和迪厅等大声压场合,与身体的其他损伤不一样,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过程,毁了就没了。

专业论坛中常有人问:为什么两边耳朵的听力不一致?长期使用耳机的音乐工作者很常见,例如摇滚中的 HiHat 一般在左边或右边,听多了(混音/编曲经常一弄就几个小时),一边耳对高频或声压的敏感度便下降,笔者也遇到过,完全停用耳机两个月后就能恢复。


叉烧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参测的35岁以上音乐工作者,只能听到16000Hz以内的正弦波;笔者当时25岁,能听到18000Hz;而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朋友,听力能到20000Hz。比较夸张的是我们了解的一位“全国十大录音师”,一边耳朵已经聋了,只能用音箱工作。希望声音工作者真正重视对听力的保护。

4、耳机在国内貌似很火啊...

Sweetwater 的硬件选购教程有34个分类教程——没有耳机篇,耳机归类在“监听篇”的最后一小段,耳机基本不在专业设备圈的讨论范围内。

国内确实非常热衷耳机,耳机论坛甚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音响论坛之一,一方面,耳机比音箱便宜得多,两千块你能买不错的耳机,但两千块你只能买到5寸的入门监听,听50Hz都有点困难。二是玩音箱关系到室内声学,要么房间够大、要么做些必要的声学处理,国内的房奴孩奴车奴们哪儿有时间跟你玩这个?

5、为保护听力,就绝对不用耳机了?

耳机只是建议少用,没法使用音箱的场合太多:大街上、户外采风、网吧里、男生宿舍、合租的单间。刚来京时我与人合租房子,隔壁是音乐人,夜晚工作混音,我是白天工作,因为音量的问题我们差点打起来(不过隔壁现在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音乐人)...

专业制作圈也需要耳机来实现各种功能:例如歌手录音——当然要用耳机;混音师也需要用耳机做辅助监听(负责任的混音师,会在多种播放设备中试听作品,包括耳塞、电视等,确保所有设备听起来都没问题)。

近年国外还流行穿戴式耳机,把耳机当做衣服一样来彰显个性,这也是音箱无法做到的。但“穿戴式耳机”讲究的已经不再是音质,而是外观。比起老外,其实中国人很少买东西给自己用,都是买给别人看的。

最后,个人觉得很有趣的是,很多烧友在家里使用一套庞大的耳放系统来“发烧”,这让耳机失去了唯一一个优点:移动性。有这个闲情你就烧音箱了嘛~

 

6、专业领域的耳机分几种?怎么选择?

封闭式耳机:纯功能性耳机,比较便宜,特点是不漏音,非常适合歌手录音,音质一般很难做好。

开放式耳机:比较贵,有合理的声学结构,音质可以做好,主要用于混音师做辅助监听,或发烧友听歌。由于容易漏音,无法作为歌手监听。

半封闭/半开放耳机: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以及缺点,是一种折中方案,也不适合做为歌手耳机。

7、我需要耳放吗?

需要耳机放大器的情况要考虑两点:耳机的阻抗和灵敏度,一般把单耳32欧以内的耳机叫低阻耳机,单耳100欧~600欧的叫高阻耳机。如果耳机的阻抗大、或灵敏度小,普通声卡和播放设备可能“推不动”或“推不好”——这是很久以前了。

由于科技的进步,耳机的趋势是低阻抗、高灵敏度,以前还有单耳500欧的,现在300欧都少见,新出的高端耳机都采用低阻设计(主要是手机推不动~),经典的高阻耳机也纷纷推出低阻版,耳放越来越不必要,Wiki上“Headphone Amplifier”只有短短一屏,Sweetwater 几万款产品只有一款真正意义的耳放(单通道),其他都是耳分(耳机分配器,多通道),在专业领域中,单路耳放是已被淘汰的设备,比无源监听音箱还罕见。

 

8、我恰好就是高阻抗低灵敏度耳机...需要耳放吗?

不需要一万以下的耳放。

耳放的淘汰,除了耳机的低阻化,还有一原因是播放设备的进化,十几年前4000块钱的MAYA只有90dB动态,现在4000的Duet2已经是120dB,iPhone 都有100dB,运放也大有进步,“直推”效果已不错。烧友应该知道“最短路径”原则,过的设备越少越好,如果过多一次耳放,尤其入门耳放,请见下图:

第一栏是原始数据(不过耳放,直接输入接输出测 RMAA),第二栏过了500价位的耳放/耳分,第三栏是1000价位的,结果只有一个:增加底噪,同时频响的波动变大。注意那个500的耳放,串音(Crosstalk,声场表现)从110.9dB下降到94dB,几乎是音质杀手。如果你要使用耳放,推荐用带有 SPDIF 或 AES/EBU 数字输入的耳放,减少模拟信号传输的损失。

还要注意提高响度与提高音质的区别,别一听觉得音量大了就是音质好了,如果你觉得声卡直推耳机的音量足够,那就别加耳放,那样只会增加底噪。根据叉烧网评测,目前所有音频接口的耳机旋钮,在一半位置我们觉得都是够的(我们测试的耳机是单耳300欧的 MB Quart)。

感谢叉烧网友“凌乱美”分享公开课《保护听力的八个步骤》exound.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