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不再听“新的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 阅读:999
作者: 一桑

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看到了 Reddit 上的一个帖子,标题超长:

I'm a 43 year old man with a wife and two kids. I have completely lost the thread of exciting new music in the last 10-15 years, even though it used to be central to my life. Making absolutely no assumptions about what I might or might not like, recommend me some great NEW music (last 2 years)

搜了下知乎,上面也有类似的问题

人们都听老歌,不关注新歌,是否意味着音乐产业上游正在严重萎缩?

说真的,我身边 99% 的人都不再听新的音乐了,而且我们还是做音乐相关行业的,我实在觉得这很凄凉。

我们买了更好的箱子,却继续听自己听了8万遍的蔡琴。

我们挣了点钱,却去工体听一帮“奔五”的老男人们各种乱唱“青春”。

我真的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干嘛。

  • 不只是音乐行业在没落,电视剧、电影看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艾美奖、奥斯卡的收视率也在连创新低。。观众在家消费内容的方式不同了,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
    Benny 评论道
  • 传统HiFi音箱越来越难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感觉前几年开始很火的监听音箱,今年以来的销量也在逐渐下滑。。不知道叉烧网的音箱卖得怎么样,生意还好做吗?
    Benny 评论道
  • 我的感觉怎么都和楼下是相反的,这些领域我都觉得是越来越红火。。。
    bshock 评论道
  •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共鸣,尽管我不到30岁,也不算是个守旧的人,甚至工作上属于创新的积极分子吧。由于从事新媒体职业的要求,我依赖信息爆炸的环境却自身又对纷乱的信息深感不安。所以除了工作之外,我希望音乐、电影等等休闲娱乐的信息能给我带来安宁,让我能够在潜意识中延续对主要问题的思考,或者纯粹享受安宁的时间。品味熟悉的音乐和电影能够带来这样的效果,不经意的时候,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或对白就给我带来灵感,或理清一些思路。怎么说呢,特别放松的时候我也会去听听新歌(多半是女友推荐)或去看一部院线电影。但多数情况下,我觉得保持潜意识的安宁在信息爆炸时代里更为可贵。
    大盗罗宾汉 评论道
  • 喜欢流行乐因人而异吧,跟年龄没多大关系;我基本上每周都会找几首最新的流行歌,多则18首8首,少则1、2首,主要还是符合不符合口味;但每年总有那么一两个月没动力找歌,感觉所有的歌都差不多;但休息一段时间就重新恢复活力了。 最近比较懒,中秋只找了两首:Kings Of Leon - Waste A Moment;Keane - Tear Up This Town (A Monster Calls OST)
    叉烧fan 评论道
  • 不同时代的音乐谁高谁低很难判定,但是说现在就没有好音乐了一定是无稽之谈。音乐是一个浩瀚的领域,而对其知之甚少的人必然占到社会的大部分。老歌的好只能是人们喜欢它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当年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还很年轻。另外数字流媒体的便捷也加重了人们的惰性,与其劳心费神去探寻新的好音乐,还不如留在重温老音乐的“舒适区”里。
    尉迟丸 评论道
  • 我也是呢,我觉得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不听不代表没有新歌,但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浮躁,新晋的鲜肉,新出的歌,基本都没什么才华,基本都靠颜值和包装,无论音乐还是表演,很多表达出的情感基本也是就无病呻吟,基本很难见到能触动我们内心情绪,又朗朗上口的作品了,这个现象太严重了,而且我们这波人基本上都忙于挣钱,没心情去找新歌,况且感觉再去喜欢小年轻心理也是有点怪怪的
    nervbd 评论道
  • 我的看法跟尉迟丸的一样.
    Picker 评论道
  • 还好我最爱的电影原声领域不断的有新的优秀作品出现。
    houyuzhou 评论道
  • 新哥还会有,但人会变老,出去 K 歌的时候,90后新同事唱的歌我都没听过。然后新同事也会逐渐变老,十年后 K 歌他会发现“00后”新同事唱的歌他也没听过。
    飞飞 评论道
  • 我一听《1997永恒的爱》就起鸡皮疙瘩,因为这歌在电视上首播的时候,正值小学毕业的暑假,那个夏天,是我很快乐的一段日子。以至于一听到这首歌,甚至能闻到当天空气的味道。对了,还有《可曾记得爱》。
    Picker 评论道
  • 10年前 你闲的无聊的时候 可能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听歌 现在..你可以玩手机 玩游戏 看视频.. 不要因为别人的选择而感到凄凉 时代进步是好事 正视自身的地位 去努力变革合作竞争
    丢Lew螺母 评论道
  • @Picker 有时感觉一首歌是一个全方位的感觉回忆,我在兰州读大学时跟一个乐队玩布鲁斯,每次排练结束大伙去吃一碗 1 块 7 毛钱的牛肉面,现在每次听布鲁斯,都会闻到牛肉面的味道。
    飞飞 评论道
  • 其实我们听的音乐很可能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情怀与追忆罢了。@一桑,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人都喜欢听蔡琴的歌,可能也听过很多遍,不过循环的只是最能触动你自己的那几首。 蔡琴在今年年初与索尼合作发了新专辑“哈利路亚”。蔡琴为此专辑制作横跨三国,并倾其全力推出这个自己认真准备三年的新专辑。难道能说蔡琴是能力有限?新歌很差?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并不能再改变自己,融入新的内容罢了。【顺便说一下,这是蔡琴的最后一张实体专辑了,暗示可能蔡琴要与流媒体供应商合作发布数字专辑了!】
    roxan 评论道
  • 刚看完高晓松说80年代最火的艺术家不是搞音乐,而是写诗,那时候青年只够钱买《读者文摘》,只能看诗;后来大家都买得起收音机和随身听,就没人看诗了,但是诗变成了音乐的一部分(无论民谣还是摇滚,歌词都很诗意,和香港流行歌不同);现在屏幕随处可得可见,我想音乐最终会变成视频的一部分。
    飞飞 评论道
  • 小时候每晚六点看完灌篮高手就学骑自行车,导致片尾曲《我的朋友》这首歌一响起,我就闻到当时骑车路上各种植物的气味,泥土里散发出来的土腥味,还能听到随行的一帮小伙伴们的大喊大叫。
    iori97 评论道